百兵君为贵,一剑傲群雄
前言
写下这篇文字时,正好赶上国产大作《古剑奇谭》大卖特卖之际。对于电脑配置不够,想玩玩不了的笔者来说,除了痛心疾首的摇头再摇头外,也唯有奋笔疾书寄情于文字的海洋,暂以忘却那份无奈的感伤与失落。
既然说到了“古剑”,这一期的话题是离不开剑的。不论是小说、电视还是游戏,那些行走江湖的豪杰侠客们,多是以手握或肩背一柄贴身宝剑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。风里来雨里去,剑在人在不离不弃,剑对他们来说就是吃饭和生存的唯一家当。
如今,虽然早已过了仗剑行天下的年代,但闲暇之余分神回顾一下过往的物事,体验古人与剑的种种因缘也算是种不错的娱乐。既如此,不多废话了。且看,那一剑的风情,从这里开始……
说剑
剑,古之圣品也,至尊至贵,人神皆崇。乃短兵之祖,近搏之器,以道艺精深,遂入玄传奇。又因携之轻便,佩之神采,用之迅捷,故历朝王公帝侯,文士侠客,莫不以持之为荣。流传至今,仍深受世人喜爱,历传不衰。剑创始自轩辕黄帝时代,据黄帝本纪云:“帝采首山之铜铸剑,以天文古字铭之”;又据管子地数篇云:“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,蚩尤受而制之,以为剑铠”。
自古以来,剑便享有“百兵之君”的美称。古代的剑由金属制成,长条形,前端尖,后端安有短柄,两边有刃,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。剑身包括剑尖、剑梢、剑刃、剑脊; 剑柄包括剑格和剑茎,绝大多数剑还带有剑首可以系剑穗,而有的剑还有剑箍。铸剑师通常会为每柄打造好的宝剑额外装配一个剑鞘,以起护剑之用。
在中国的文化里,剑与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武器。剑通常可以做出砍、割、劈、刺等多种攻击。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古时的侠客高手,多以用剑而闻名。
剑自古便享有“百兵之君”的美称
历史上,中国在商代开始便有了制剑的史料记载。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,初为铜制。当时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,但在吴、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是将剑作为主要武器,春秋时代的名剑也因此大多出于这些地区。
春秋战国,剑是步战的主要兵器,且随着需要不断加长剑身。到了汉武帝时,有超过三尺的利剑开始问世,剑刃由两度弧曲而伸,成平直,剑锋的夹角由锐加大。到了东汉,剑逐渐退出了战争舞台,为佩带仪仗或习武强身自卫。 汉代后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,并趋于定型,即剑身中有脊,两侧有刃,前有剑尖,中有剑首,后有茎,茎端设环处称镡,此外尚有剑鞘、剑穗等附属饰物。而到了隋唐,剑已不再是作为简单的搏击兵器,而是被看作一种身份的象征和特有的地位随身携带。也因此,那个年代佩剑盛行,无论是武官还是文客,几乎都以剑会剑,广交朋友。可以说在唐代,剑几乎被所有文人墨客视为一种特殊的饰物,抒以凌云壮志和尚武英姿之情。
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,随着朝代與文化的不同,剑也衍生出多种姿态。但即便如此,其整体形态依旧保持了最初问世时的样子,只是在某一局部稍作变通。
古剑·干将(雄)
早期短剑流行于西周,主要以柳叶形扁茎式見長。整体呈柳叶形,沿锷磨成圆锋锐角,腊中央略微隆起,没有剑格,腊和茎没有明显的分界,茎扁而有两穿。
古剑·莫邪(雌)
到了春秋中期,样式又变成了薄腊无格圆茎剑。其腊如叶状,中脊起棱,至从末端延长成为圆茎。其腊扁平而薄,锋断,下端斜收呈尖锐状,脊凸起延长成圆茎,但无首亦无格。
中国古代名剑之一:赤霄
春秋晚期,无格斜从扁茎剑广为流行。两从较宽而腊短,中脊呈直线状隆起,两从微斜而凹,下端平,无格,扁茎有穿。
厚格剑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。其背呈直线,斜从而宽,前锷所收略同,格为倒凹字形,但圆茎上有两道箍,便于缠缑。
中国古代名剑之一:龙渊
薄格剑盛行于战国时期,两从均匀,腊有长有短,剑格薄,圆茎无箍。
除以上所说,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下,出现于历史舞台或神话典故中的尊贵名剑也不胜枚举,且为前者后人津津品味。比较有名的像是干将、莫邪、轩辕、龙渊、湛泸、赤霄等等,都位列中国古代名剑之席。